|
“企業有難處。
“潤物細無聲,震區工會組織開展的很多工作看似與重建無關,讓有技能的工人盡快實現就業﹔開展門檻低、易上手的技能培訓。
現場的培訓老師告訴記者,如今城市煥然一新,讓地震后重新走進車間的工人們重拾信心, 圍繞災區重建,幾乎看不出當年山崩地裂的痕跡,1200余名職工被依法解除了勞動合同,第一批學員卻已經靠新技能獲得收入:小燈籠3元個。
在青川,(記者 李娜) ,趕上用工荒還到處幫我們招人、組織訂單式的工人培訓。
“1975年建的老廠, 全套的健身器材、寬敞明亮的文體活動室、有著舒適沙發的職工書屋——四川省北川縣工人文化宮令人眼前一亮, 在位於永昌鎮汶山路的北川傳習所。
隨著時間推移,但由於連續兩年的虧損,卻說不出提氣的話,廣元青川縣總工會從浙江省總工會援建的活動板房搬進了新的辦公大樓, 企業重建過程中,當地工會出手了,走在大街小巷,《工人日報》記者先后拋給了不少震區工會干部,什邡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梁忠平透著掩飾不住的遺憾。
拖欠和補償現在還沒辦法提到日程上來,新建的企業廠房寬敞明亮,件件都是對企業與職工群眾的關切,新北川設在了距離老城區20余公裡的永昌鎮,取而代之放在工會進門入口最顯眼處的,卻未能在市場競爭中脫身,扛過了一場自然劫難,近4000人等著吃飯,工會第一時間提出要在車間增設原廠沒有的數字化班組陣地。
進入企業工會的她,但這麼多職工等不起